当前位置:首页>医药资讯 >药品研发>正文

被称最恶添加剂:糖真的有毒?

2021-06-04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158 天涯医药网

核心提示:从毒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红心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毒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毒奶粉中,我们又认识了三聚氰胺;长久以来,从关心到麻木,食品安全问题距离我们很近又很远。而最近,我们又从

从毒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红心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毒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毒奶粉中,我们又认识了三聚氰胺;长久以来,从关心到麻木,食品安全问题距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而最近,我们又从毒黄瓜中认识了出血性大肠杆菌,从食物的塑料包装中认识了'塑化剂'……但是许多人没有想到,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潜伏着一个更凶恶的健康杀手——糖。似乎每个人都喜欢吃糖,毕竟口腹之欲是人类的天性。然而,按照美国专家的说法,这种'最为人类熟知的妖魔添加剂'足以致人于死地……

2009年5月26日,罗伯特·勒斯蒂格做了一场名为'糖:苦涩的真相'的讲演。几天后,当有人把这次演讲的视频放在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后,没人会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段90分钟的视频一下子被观看了80万次,而点击率还在以每月5万次的速度增长。

对于一个讨论果糖生物学和人体生理学之间细微差异的演讲来说,这样的关注度已经相当很不错了。

专家称糖为'毒药'

据悉,演讲主持人名叫罗伯特·勒斯蒂格,他不仅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小儿激素紊乱和儿童肥胖专家——这里是美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还是食用糖对人体新陈代谢有如何影响的研究先锋。早在十几年前,勒斯蒂格就发表了对儿童肥胖的研究论文。

勒斯蒂格的演讲之所以被认可,并非取决于他的学术权威,而是他所提供的富有说服力的说法证明糖是'有毒的',或者根本就是'毒药'——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上述字眼被使用了11次。还有5次,他直接将糖称之为'恶魔'。

勒斯蒂格所说的糖,不但包括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放在咖啡或者其他饮料中的白色颗粒,它也是我们常说的蔗糖;也包括高果糖玉米糖浆,这是一种由玉米制成的糖浆,不仅使用在糖果中,在碳酸类饮料中更为常见。

按照勒斯蒂格的说法,这两种糖都是'最为人类熟知的妖魔添加剂'。

'与烟草酒精一样'

在大多数人们的看法中,糖能够提供能量让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生存,这种热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卡路里。然而用勒斯蒂格的话说,糖并不是只是提供热量这样简单,糖对人体的作用更为险恶。'与热量无关,'他说,'糖本身就是毒药。'

勒斯蒂格的演讲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观众,表明人们在对他的观点进行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勒斯蒂格对糖这种东西有多少非常重要的研究,而是因为他与大多数研究者不同,他敢于明确、公开地向大众披露糖是被滥用的有毒物质。

在勒斯蒂格

看来,与烟草和酒精一样,糖也在杀害人类。

如果勒斯蒂格是正确的,那么,过量消费糖是过去三十年来人类肥胖症和'糖尿病'人群暴涨的罪魁祸首。糖也可能是引起人类其他几种慢性疾病的原因,这些被公认为源自西方生活方式的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和一些常见癌症。

真的有那么糟吗?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糖真的像勒斯蒂格说的那么糟吗?

这似乎和我们之前所听到的说法不太一样——大多数营养学家建议我们,健康的饮食包括进食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尽量少摄取脂肪、红肉和盐,尽量更少一些。

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哪一种食物是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毒的。尤其是当你为孩子们烘烤生日蛋糕,或者在炎炎夏日为他们递上一杯橙汁时,你会认为,这些食物不但健康,而且饱含爱心,但是,它们中所含的糖或许能够杀死你的孩子。

尽管经过多年的专业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病例,勒斯蒂格一直在证明糖对人体有害的观点,但是批评者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确,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的情况下,也许,还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

流行甜味剂的致命真相

我们从最基本的糖开始说起。

勒斯蒂格用'糖'这个单词来指代两种不同的糖,既包括甜菜和甘蔗中提炼出来的,不管是红色还是白色,俗称为蔗糖;也包括高果糖玉米糖浆——这种采用优质玉米淀粉,经过多种酶水解而制得的以'麦芽'糖为主的糖浆,这就是问题所在。

两种糖并存

两种糖的发展实际上有点幽默。

高果糖玉米糖浆最初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被添加到汽水中而不能辨别和蔗糖的区别,从而广泛应用。从八十年代开始,高果糖玉米糖浆开始替代蔗糖,被食品制造商们添加到碳酸饮料和其他制品。

之所以食品制造商们对它颇为青睐,一来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蔗糖含有有毒成分,二来因为它便宜,而且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更好的商业前景。

经过企业的包装,高果糖玉米糖浆摇身变成蔗糖的健康替代品。但遗憾的是,他它进入身体后,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撇开市场营销的招数不谈,实际上这两种甜味剂的成分极为相似。勒斯蒂格在演讲中说,'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毫无差别,问题在于两者同样糟糕,同样有毒。'

果糖越多越甜

在此,我们分析一下这两种糖的不同。

蔗糖是由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组成的,他们两者的比例都是50%。而在高果糖玉米糖浆中,最常见的比例是含有45%的葡萄糖分子和55%的果糖分子。由于果糖分子的甜度是葡萄糖分子的两倍,果糖分子越多,食物就更甜。这也是为什么高果糖玉米糖浆更受欢迎的原因。

虽然有美国专家认为,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都是糖,区别不大,它们在人体中的代谢方式也是相同的,最终都会在胃里分解成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对人体的作用相同。

然而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路西·塔皮却不这样认为。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果糖分子最深入生物学家的她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果糖玉米糖浆比蔗糖中的其他成分更有毒性。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高果糖玉米糖浆更有害,它究竟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作用,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热量不是罪魁祸首

传统观点认为,糖

会造成'空热量',直接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贪恋它的味道。依照这种逻辑,只要将含糖饮料等食品中的含糖量削减,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不少机构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美国农业部2009年编发的《美国人膳食指南》中如此,美国心脏协会在2009年9月发布的指南中同样如此。

它们认为,由于人们摄取了过量的糖,取代了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所以,人体无法得到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或膳食纤维,于是,人们只能吃得更多,变得越来越胖。

且不说糖的'空热量'之说正确与否,至少用起来很便当,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肥胖和'糖尿病'归于'吃得太多',似乎只要少吃多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勒斯蒂格的观点与空热量无关——他认为糖具有独特的个性,从而在人体中引起特别的代谢方式,这才是真正有害的原因。

在演讲中,勒斯蒂格经常提到'等热量而不是等代谢'的概念。这就是说,从土豆、面包或其他含有的葡萄糖的淀粉食物中摄取100卡路里热量,与从蔗糖里摄取100卡路里相比,两者在人体体内的新陈代谢截然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完全不同。

摄入过快影响肝脏

据悉,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中的果糖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这一点不同于可以被身体每一个细胞吸收和使用的葡萄糖。因此,相比进食含有葡萄糖拥有同样热量的淀粉来说,进食糖会给肝脏带来更大负担。

为了吸收高果糖玉米糖浆,身体必须贡献出镁,铜,铬等一些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的消耗,特别是铬,会干扰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这也就是'糖尿病'的第一步。

用实验室小白鼠做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如果摄入的果糖的数量过多,速度过快,肝脏就会将其大部分转化为脂肪,引发被称为'胰岛素阻抗'的机能。

胰岛素一般在人类进食食物时——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时有反应,它能保持血糖保持在合适的程度,当体内的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时,胰脏就不能满足要求,那么血糖浓度就不能控制,那么很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不是每个有胰岛素抵抗的人都会患上'糖尿病',但是长期来看,体内胰岛素水平将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心脏病等就是其中危害之一。

实验室小白鼠的疾病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如果我们摄入足够的糖,就会有大麻烦。

几乎用于每一种加工食品

美国称果糖为'一般安全'

当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真相逐渐显现出来的时候,

美国糖业协会以及玉米炼油协会都纷纷开脱,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当前消费量下,公众对糖的消费有危害'。

他们想让消费者确信他们的产品就相当于是蔗糖,

是自然的,安全的。

当然很多东西是自然的——可卡因也是自然的。

上一次有美国联邦机构调查糖和健康之间的问题还是在2005年。

当时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做出的报告显示,糖能增加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的风险,但是这并不认为是最终的结论,因为报告中充满了含糊其辞,而且也没有为糖的摄入量是多少而做出明确的统计。

追溯到1986年,美国食

品和药物管理局对人类健康饮食中的糖消耗量有过同样的疑问,但是这份报告实际上为糖开脱了'罪名'——美国糖业协会和美国玉米炼油协会都把这份报告当做借口,'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当前消费量下,公众对糖的消费有危害'。

如今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中,使用的55%甜味剂是从玉米提取的——然而食品和饮料工业不想让人们了解高果糖玉米糖浆是多么普遍低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不单单是应用在软饮料和果汁中,而且也应用在沙拉酱料,调味品以及每一种加工食品中。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果糖分级为'一般安全',这实在是毫无意义。有大量的资料表明果糖是不安全的,但对国民的健康影响不是直接地体现出来的,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才认识一个持续了近30年的营养错误信息。

安全界线

每天半杯可乐糖摄入量足够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都可能是有毒的,但是到底用多少,才对人体从无害到有害?

198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这份报告的主要,现在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以及玉米炼油协会顾问的沃尔特·吉林斯曼估计每人每年的糖摄取量为40磅(约合18.1千克)以下为安全的——这部分糖被营养学家称为'添加糖',就是除蔬菜、水果中的糖之外,人为添加的部分——这个数据也一直沿用到今。

分解到日常生活,大约每天摄入200卡路里热量,相当于一个罐头、半杯可口可乐或2杯苹果汁。

如果这个摄取量我们都遵守的话,也许大多数营养学家都感到欣慰。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专家的统计,当时平均每人每年添加糖的消耗量在75磅左右(约合34千克)。而2000年之后,消耗量增加到每人每年90磅(约合40.8千克)。

巧合的是,糖消耗量的增长和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的增加相一致。1980年,大约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患上肥胖症,糖尿病患者高达600万。然而到了2000年,当糖的消耗量攀上高峰时,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患上肥胖症,'糖尿病'患者更高达1400万。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初,在北美和欧洲就有人注意到这些肥胖疾病和糖消耗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班廷,他因为发现了胰岛素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奖。

1924年,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健康系主任哈文·爱默生说,从美国内战至1924年,纽约市的'糖尿病'人数增长了15倍,1900-1920年间,美国城市的死亡人数扩大了4倍。值得注意的是,从1890年至1920年前后,糖的消费量成倍递增。这毫不奇怪,因为这一时期正是糖果制造和软饮料行业诞生的黄金期。

忠告

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人工添加糖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得不出结果。

就像勒斯蒂格说的那样,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还不是美国食品和药物局管理的'急性毒素'之列。值得庆幸的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已经支持一些临床试验。

然而这个疑问的答案就是,糖的危害就像勒斯蒂格说的那样真的'有毒'。

不管是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按照我们现在的消费量,在引起胰岛素抵抗或者代谢并发症之后,它们就变成脂肪堆积在我们的肝脏,从而引发各种心脏病,肥胖症以及'糖尿病'。他们实实在在是有毒的,但是他们并不会一夜之间发生。

至于糖的摄取方式,应该主要摄取葡萄糖,所以,多吃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尽

量避免人工添加糖的食物,而且科学证明,西方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如果可能的话,早日回归中国传统饮食吧!

危险食物逐个数

实际上,除了糖之外,

还有更多的人造食物对人类造成健康危害。

之前,英国《维特罗斯食品画报》邀请多位名厨、美食评论家和历史学家,

在漫长的食物历史中评选出了多个灾难性食物。

1人造黄油灾难标签:反式脂肪酸

1869年,化学家穆列斯发明了比黄油更容易保存的替代品:人造黄油,拿破仑三世曾亲自为他颁奖以示奖励。

虽然人造黄油有着各种好听的名字: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植物奶油,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化学名称'反式脂肪酸'。令人垂涎的美味背后,却极可能为人们的健康埋下隐患,导致'糖尿病'、动脉硬化、肿瘤等疾病的高发。

支招:据调查,饼干、面包、巧克力派、沙拉酱、奶油蛋糕、冰淇淋、珍珠奶茶、咖啡伴侣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要尽量少吃。购买包装食品,要留意食品营养标签,列出有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等的食物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建议谨慎购买。

2味精灾难标签:谷氨酸钠

1908年,一位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味精,从此食物变得更美味。

味精是一种化学调味料,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可分解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味精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出现眩晕、头痛、肌肉痉挛等症状。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支招:味精发明的初衷无可厚非,但目前的使用状况过于随意,确实令人忧心忡忡。有研究建议,每道菜中添加的味精不应超过5毫克。但市场上的不少调味酱、汁,如蚝油、咖喱、酱油等都含有谷氨酸钠。因此,做菜时添加了调味料,就不必再放味精,盐也要少放。此外,餐馆为保证菜品的口味,添加的味精通常较多,建议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

3罐头肉制品灾难标签:亚硝酸盐

1937年,'斯班姆'午餐肉问世,仅英国一地的年销售量就达60亿罐,足以说明其受欢迎的程度。

亚硝酸盐常被作为染色剂和防腐剂应用于加工熟肉,尤其是罐装肉制品含量更高。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食用甚至会致癌。

支招:其实,除了亚硝酸盐的问题外,盐分、脂肪含量过高,维生素B1等营养的损失,都是熟肉制品的弊端。因此建议尽量不买罐头肉制品,少买熟肉,多吃新鲜的、自家烹饪的肉类。

4炸鸡灾难标签:饱和脂肪酸

1952年,山德士上校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美国犹他州开业。

餐厅的煎炸食品,为保证口味,常会选棕榈油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饱和脂肪是心血管的大敌,因为它能使胆固醇升高,诱发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炸鸡时,通常会裹上一层面糊,这会使人摄入更多油脂。煎炸食物的油,通常会使用5—7天,反复煎炸会产生有害物质。此外,经过高温煎炸

的食物,维生素的流失也很严重。

支招:吃油炸食品,最好搭配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蔬果,如:藕、油菜、豇豆、芋头、'山楂'、冬枣、猕猴桃和柑橘类水果等。肉类本身就含有饱和脂肪酸,因此最好采用蒸、炖等方式烹饪,减少其油脂含量。

5碗装方便面灾难标签:聚苯乙烯

1971年,碗装方便面在日本诞生,随后被引入其他国家。

碗装方便面的包装盒中通常含聚苯乙烯,这种材料在6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碗装方便面的调料中还含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此外,它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极低,相反钠含量却相当惊人。据统计,一碗方便面的含盐量是美国上议院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规定的每日最高摄入量的2倍,所含谷氨酸钠约有1克之多。

支招:方便面不要经常吃。最好不买即食的碗装面,吃的时候最好煮。吃面时,最好搭配些蔬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卤蛋、豆腐干,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调料只放一半就好了。若食用碗装泡面,最好换次汤。

6大号芝士汉堡灾难标签:坏胆固醇

1960年,被英国奶酪协会命名为'农夫午餐'的大号芝士汉堡开始流行。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众多国内外研究证实,人体摄入的坏胆固醇过多,容易增加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的风险。

支招:蛋奶、肉类中通常坏胆固醇的含量较高,不宜经常大量食用。吃这类食品时,应注意搭配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豆类、玉米、燕麦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的蔬果,如:柑橘类、猕猴桃、葡萄、番茄、小白菜、菜花,可降低血脂,调整血脂代谢。此外,喝杯茶也是不错的选择,茶叶中的茶色素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绿茶比红茶更好。

标签:
阅读上文 >> 日本从粪便中提取蛋白质制造'粪肉'
阅读下文 >> 豆芽成德国大肠杆菌来源,中国红豆是元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wuhanty.com/yiyao/show-30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天涯医药网

加微信:DNA3157
去微信>
DNA31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