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法律法规 >相关法规>正文

2018年基因领域总融资9.86亿美元

2023-01-25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17 天涯医药网

核心提示:由CRISPR领域三位“大神”张峰、刘中达和J. Keith Joung共同创立的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是全球首家利用单碱基编辑技术研发精准基因药物的创新公司,A轮融资获得8700万美元。此外,除了贺锐基因,美国癌症早期筛。

2018年,全世界都在经历艰难的资本寒冬。融资难、融资贵、估值缩水是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最深的体会。然而,尽管如此艰难,基因领域仍然取得了约9.86亿美元的高融资额,与2017年的10亿美元基本持平。

这一年,NMPA批准了NGS首个肿瘤检测试剂盒,燃石医学欣然提及中国“肿瘤NGS第一证”;这一年,消费基因测序价格再次下降,消费产品迎来“2字头”时代;今年,基因疗法引起了投资热潮。

动脉网根据老例,结合2018年的投融资数据、重大事件、政策,对基因行业进行了盘点。不同的是,2018年,我们加入了一些国外的数据。

1、融资总额69亿人民币,与去年基本持平

1654944952617227.jpeg

1654944952847233.jpeg

2018年基因领域融资总额约为9.86亿美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在这53家获得融资的企业中,平均融资额为2404.04万美元。在资本寒冬下,投资机构融资相对困难。他们对行业内技术先进、发展更稳定的企业投资更为谨慎。

1654944953079235.jpeg

备注:百万按300万计,千万按3000万计,亿按1亿计,下同。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投入的资本有51.26%是在B轮和C轮之后被企业拿走的。这些企业已经进入发展中后期,相对稳定。当然,这些企业是有价值的。

1654944953489596.jpeg

这些企业融资过亿的占了大部分。当然,A轮和A轮获得大量融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即使在资本寒冬,好的技术还是值得花钱的。

2、13亿元并购交易,B、C轮后期融资居多

在9.86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中,超过13亿元人民币来自M&A交易。其中,云健康基因和奥瑞金先后被华北和中原协和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数亿人民币和12亿人民币。此外,无锡清蓝生物也于2018年7月被华大基因收购,交易金额暂时未披露。

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除了企业市场的发展,还需要考虑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相继上市后,自然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谋划上市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最终都会上市。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被大公司收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4年和2015年是基因领域的创业潮。现在这些企业大多已经到了B轮、C轮等后期。或许,这个行业即将迎来上市和并购的热潮。

3、3家测序仪企业获得融资,国产设备正在奋力直追

2018年,4家从事R&D和仪器设备制造的国内公司获得了融资,3家涉及测序仪的R&D。美利纳米科技是国内少有的纳米孔测序仪制造商。他们使用纳米孔来检测不同种类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

牛津纳米洞(Oxford Nanohole)于2018年3月宣布获得最新一轮融资1亿英镑(约合1.39亿美元)。参与本轮融资的投资机构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建银国际(CCBI)、澳大利亚养老金管理机构HostPlus基金公司,以及部分现有股东。

SBN下一代测序平台的创新研发公司Omniome于2018年7月获得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德成资本、高瓴资本集团、Lam Research Capital和南丰生命科学。Omniome成立于2013年。其创始人Kandaswamy Vijayan博士离开Illumina后,希望开发新一代测序平台,提高测序进度,降低测序时间和成本。

无独有偶,在上游测序仪领域,国内外的融资差异也有些类似。这些企业还相对不成熟,R&D还处于早期阶段。在国外,2018年融资的测序仪公司有两家,而且非常成熟。

这一年,上游板块最轰动的时候应该是illumina收购太平洋生物科学。Illumina是第二代测序的巨头,而后者是第三代测序仪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的第三代测序平台,凭借其独特的SMRT(单分子实时)技术,可以分析单个DNA分子,并以高精度解码较长的DNA片段。这笔交易使得Illumina除了短读测序技术之外,太平洋生物科学的长读测序技术再次使其如虎添翼。

4、NMPA 5个月批准4个证,NGS肿瘤检测将被推向临床

2018年,国内液体活检企业融资额为24.52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创下的10亿美元纪录相差甚远,部分原因是资本寒冬的影响;并且在2017年已经有很多公司完成了大规模融资。

尽管如此,液体活检领域仍然是融资最多的企业,共有13家。

免疫治疗伴随诊断成热点

受PD-1\PD-L1药物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在液体活检领域掀起了一股免疫治疗与检测相结合的潮流。瑞基因、任栋医药、和真科技、宇策生物等一批企业相继推出免疫诊断产品。2018年厦门CSCO,免疫治疗及其伴随诊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谈免疫似乎就out了。

Opdivo和Keytruda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时代。但是,众所周知,免疫抑制剂的有效率只有20%-30%。如果盲目用药,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经济压力,还会耽误病情。

“目前国内的情况是,药品上市了,却没有配套的诊断产品。”一位企业家这样描述。

燃石医学喜提中国“肿瘤NGS第一证”

不仅是免疫伴随诊断的液体活检产品,国内还没有批准液体活检产品。然而,自2018年7月以来,NMPA在5个月内批准了4个肿瘤NGS试剂盒,这给了行业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7月23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燃石医药“人类EGFR/ALK/BRAF/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肿瘤NGS基因检测试剂盒,随后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又陆续批准了诺和致远、世和基因、爱德生物的肿瘤NGS基因检测试剂盒。

这标志着NMPA正式打开了NGS肿瘤基因检测产品的大门。虽然目前获批的产品都是小面板产品,但高审批速度将极大促进NGS肿瘤检测产品的临床应用。

圣杯分享了CCGA研究的最新成果。

液体活检的另一个应用研究方向是肿瘤早期筛查,即检测血液和外泌体中微量的ctDNA和CTC,在肿瘤早期发现它们的踪迹。

甲基化测序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早期癌症筛查最有前景的技术。基因创始人张与共同研发的首个大规模DNA甲基化靶向测序技术,成为《自然生物技术》封面文章。2016年《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全球甲基化测序多中心对比文章中,张耀梅的甲基化测序技术综合排名第一。因此,姚远基因一直被认为是国内乃至国外癌症早期筛查玩家中的佼佼者。

五源基因于2018年3月完成60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专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者,如九州通、先锋医疗、松禾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和徐静风险投资。

荀攸医学建立了国内唯一的ctDNACTC液体活检双平台,可在同一根血管内完成ctDNA和CTC两项检测。基于该平台,荀攸医学可以实现“早期筛查、诊断、个体化治疗、全程指导、动态监测”的癌症精准诊断全业务线模式。

在低深度WGS的基础上,荀攸医学建立了一种低成本、通用的CCeS肿瘤筛查方法。据透露,该公司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证明了使用低深度WGS进行肿瘤筛查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该技术已申请国内外专利保护。

2017年底,贝瑞基因从原肿瘤科独立成立贺锐基因。这家公司在2017年11月获得了总计8亿元的投资。依托贝瑞基因的产业资源和知识产权,贝瑞基因以极高的起点迅速成为癌症领域的种子选手。

2018年4月,贺锐基因投资1亿元人民币,与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联合开展万人前瞻性队列项目。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肝癌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肝癌防治已进入极早期防治和临床验证阶段。

“没有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就无从谈起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国家肝细胞癌科学中心的陈雷教授曾经解释过这一点。

在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之前,贺锐基因已经开始了之前的试点研究项目PreCar,该项目招募了1500名志愿者,包括500多名肝癌患者(HCC)和1000多名非肿瘤高危/健康人群。

2018年9月,贺锐基因在CSCO大会上公布了中试结果。数据显示,当特异性为95%时,肝癌检测的灵敏度超过90%。即使特异性标准定为99%,敏感性也能达到87%。

此外,除了贺锐基因,美国癌症早期筛查公司GRAIL也在近两年开展了两项大型临床研究实验,分别是CCGA和奋力。GRAIL于4月在AACR发表了初步结果。通过分析三种原型检测方法的实验数据,GRAIL的研究团队证明了开发一种特异性超过99%的早期癌症血液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同年6月,圣杯组织在ASCO分享了CCGA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本研究针对127例肺癌患者,采用三种检测方法实现早期癌症筛查。这三种检测方法包括:靶向测序检测体细胞突变,如单核苷酸突变和小片段序列的插入和/或缺失;基因组测序(WGS)检测体细胞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GBS)用于检测cfDNA的异常甲基化模式(表观遗传变化)。

结果表明,早期(期-IIIA期)肺癌患者的检出率为38% ~ 51%(特异性98%)。在晚期肺癌(b-期)患者中,检出率为87% ~ 89%,如下表所示:

基于NGS的早期筛查产品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基于PCR的检测技术是第一步。2018年11月,康黎明自主研发的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商品名:“长安新”)通过NMPA评审,正式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康力明是一家癌症早期筛查公司,有外分泌物质,是美国精确科学的标准。这次,NMPA批准了基于粪便DNA的结直肠癌筛查产品,癌症筛查产品也在开发中。

5、消费基因,向下探索模式开启

2018年也是消费者基因发展的大年。客单价降低,用户群体成倍增长。据23魔方介绍,产品价格降至299元后,23魔方的销量增长了近4倍。

在这一年,23魔方和微基因这两家消费基因领域的龙头企业相继完成融资。继2017年完成A、B轮融资后,2018年23魔方再次完成B、B3轮融资,共融资1.62亿元人民币。Microgene于2018年1月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大基因和奇迹之光,但投资金额尚未透露。

2018年成立的Genebox也获得了大参林(个人投资)36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其创始人李志曾在华平投资担任副总裁,并在瑞银投资银行香港办公室担任副主任。Genebox定位于年轻人,专注于互联网营销。此外,大参林大药房拥有3600家门店,2800万活跃用户,其门店和会员体系也将成为其获客渠道之一。

从2018年各企业的动作来看,向下沉淀是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的大趋势。

水母基因在2018年完成了两轮融资。水母区别于其他消费基因公司的一点是,该公司一直强调数据可以用于健康和用户。在产品开发上,水母基因不仅仅是在倡导量的丰富,在产品内容上也在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

2018年初,水母基因跨界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国内首个“中国姓氏基因图谱计划”和“生命图谱”产品,开启中国人寻根问祖之旅,追溯不同姓氏背后的家族变迁故事。

“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相对同质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扎根了5000多年,但它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因此绘制人口迁移图的难度更大。”水母首席科学家赵南说,“同时,中国的历史还要更长,最近5000年的宗族变迁远比单个祖先的迁徙复杂。”

另一款产品生命蔻驰在中国首创了“应用基因为用户设计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除了个人基因组检测、国际前沿肠道菌群检测、无创疾病早期筛查,水母基因还建立了包括医学、运动、营养、遗传学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士的“人生教练”团队。根据用户的基因状况,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课程,精准推荐最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除了产品的打磨,这家位于产业链中间的公司也在积极要求上游的扩张。2018年11月,水母基因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同宣布达成“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在基因检测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水母基因除了引入赛默飞世尔科技Searle完整的基因芯片分析系统,还将引入Iongen Estudios 5 Plus第二代测序平台技术。基于此,海蜇基因将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研发和生产,并将本地化的设备引入医疗机构的临床检测中心,进行临床微生物的体外诊断,并将基因检测数据与临床数据进行整合,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受检者的健康状况。

不仅如此,独角兽企业碳云智能也在做类似的探索。2018年7月,碳云智能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动态血糖管理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随后,公司还与大成食品的全资子公司签订了协议。双方成立新的合资公司Better me,将依托碳云智能的技术支持,基于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消费者定制精准营养需求的核心检测指标,并进行检测,进而输出与消费者个体情况相匹配的营养分析报告,提供定制化的餐饮解决方案。

Better Me将依托碳云智能的技术支持,大成食品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完整等方面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并将精准营养餐饮解决方案转化为食品,进行线上线下营销,从而形成产业闭环。

除了碳云智能,还有微基因与中粮互动。最早与霍尼韦尔口罩的互动营销活动,让微基因有了新的思路。之后,除了了解到互联网公司有卖月饼的,微基因进一步向下探索的是与中粮集团联合推出的基因定制轻量化计划。

中粮集团引进了哈佛、剑桥大学前沿营养研究所、联合疾控中心营养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专家。建立了16维肥胖因子模型,进行多维度测评,并参照

2017年12月,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导者Spark Therapeutics的创新基因疗法lux turna(Voretigene neparvoec-RZYL)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特定遗传性眼病的成年患者和儿童。这是美国首次批准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直接给药”基因治疗,因此2018年被视为基因治疗元年。

从国外的融资数据来看,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是非常火热的。在我们统计的29家获得融资的企业中,有13家从事基因治疗业务,另有5家提供基因编辑服务。相比之下,2017年,融资频繁的液体活检领域仅有7家公司获得融资。

在液体活检领域,Fondation Medicine早年成功上市,2018年被罗氏收购;星卫士健康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GRAIL宣布C轮融资的时候,就有其上市的消息。简单来说,国外的液体活检企业,主要是美国的,基本进入发展后期,上市和M&A的热潮已经开始,融资频率比较低;基因治疗是当前的热门领域。

但在国内,液体活检仍然在融资事件中占据领先地位,分别有5家基因编辑和2家基因治疗融资企业。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美国eGenesis的原班人马(杨鹿晗、乔治丘奇)于2017年在杭创办了辛凯生物。这家公司是eGenesis的姐妹公司,团队希望建立中美同步R&D、互通有无的新型创业创新模式。

7月,辛凯生物宣布A轮融资780万美元,由红杉资本中国领投,Arch Venture、北极光创投、舒兰医疗资本、Biomatics Capital Partners、Alta Partner参与融资。下一步,辛凯生物将加快建立其转基因平台,以促进异种移植的研究和发展。

危文胜在2015年创立了博雅尹姬公司。除了是北京大学的研究员,他还是遗传学会基因编辑分会的副主任和CDE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委员会的专家。

经过三年的发展壮大,博雅尹姬围绕基因编辑技术、T细胞和干细胞技术、高通量基因筛查等领域积累了十余项专利技术,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博雅尹姬被顶级生物技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列为资本青睐的十大技术密集型初创企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唯一的亚洲公司。

2018年8月,博雅完成Pre-B轮,规模1亿元。参与的投资机构包括礼来亚洲、IDG资本和盖华资本。

虽然在各个领域会有结合本体的创新模式,但是技术趋势还是国外在引领。总的来说,国内基因领域在发展趋势上还处于跟随阶段。

6、基因治疗浪潮即将来袭,筹谋抢占先机

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是目前仅有的两家NGS上市科技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后,开始利用资本手段进行产业布局。但是,两家公司的风格截然不同。

2018年,华大参与投资了梁静基因、基因多克、宇策生物、WeGene四家企业。在这些公司中,宇策生物和WeGene的创始团队都来自华大。GeneDock早在2017年就与华大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而梁静基因本身就是华大集团旗下的蓝虹双创中心企业。

华大投资的这些公司包括试剂耗材、液体活检、基因消费、基因大数据。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基本围绕华大基因本身的业务展开,呈圆形布局。

贝瑞基因2018年只投资了一家公司,——信仰医学,这是一家从事基因治疗研究的初创公司。再加上2017年底Bionano、基因大数据产业园、贺锐基因的投资活动,其投资逻辑不仅仅是围绕自身业务,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在做垂直布局。

7、华大环形投资,贝瑞纵向布局,二级市场不同的资本打法

2018全球生物领域最热门的技术是什么,单克隆抗体,CAR-T,还是液体活检?从资本数据来看,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是新的趋势。这个领域也汇聚了众多生物技术巨头。

张峰、艾曼纽夏彭蒂尔、乔治丘奇、詹妮弗杜德纳、刘中达等众多大神都创立了自己的商业公司。技术成熟后,基因编辑技术开始从科研向医疗转化。这些应用主要包括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异种移植等。

商业化之后,资本的态度也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从今年的投资数据来看,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备受关注。

由CRISPR领域三位“大神”张峰、刘中达和J. Keith Joung共同创立的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是全球首家利用单碱基编辑技术研发精准基因药物的创新公司,A轮融资获得8700万美元。精密生物科学还获得了1.1亿美元的B轮融资,并获得了吉利德和安进等工业投资者的青睐。

谷歌创投、ARCH Venture、高瓴资本、F-Prime Capital、IDG资本等众多明星机构已经开始布局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虽然液体活检技术仍是主流,但国内生物技术仍处于跟随阶段,美国前沿的趋势变化在中国必然会跟随。

另一个趋势是,基因大数据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和分析管理工具公司可能会受到关注。未来医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突破,二是数据。

2017年,贝瑞基因投资超过28亿元建设基因大数据产业园;致力于利用精准医疗大数据改善人类健康的姚明茂,2017年融资2.4亿美元,2018年再次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淡马锡、云峰基金和红杉资本中国继续参与。

中游测序是国内最成熟的环节,几乎所有大公司都聚集在这里。在这里,最有可能出现下一个上市公司,但“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也可能先出现。

罗氏在2018年进行了两次大的收购:2月,宣布将收购Flatiron Health纽约健康公司,19亿美元;6月,它以34.4亿美元收购了Foundation Medicine。两家公司中,Flatiron Health系统收集美国肿瘤医疗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肿瘤临床数据,建立肿瘤数据分析模型;基础医学(Foundation Medicine)是癌症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领先公司,致力于深入了解每一位癌症患者体内的基因变异。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这些收购将进一步扩大罗氏在癌症精准医疗方面的布局。有了第一手的临床数据和第一手的分子诊断,罗氏通过收购两家公司,完成了自己在临床和分子诊断数据的布局。

由亿万富翁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和Groupon创建的Tempus希望通过整合临床和分子测试数据来改善癌症治疗。该公司收集全国各地医院的分子检测数据和临床数据,并在数据库中进行分析,目的是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水平。这家公司在2018年完成了1.1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独角兽级别。

多组学数据整合在国外已经形成趋势,势必影响国内产业。但这种趋势不会短时间到来,但也一定不会太久。

注:如文章涉及动脉网记者采访的数据,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原标题:基因领域:融资总额9.86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基因治疗浪潮即将来袭[VB100]

标签:
阅读上文 >> 27家药企人事大变动 有18位药企高管辞职
阅读下文 >> 耳屎里隐藏的科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wuhanty.com/fagui/show-340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天涯医药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