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保 >政策>正文

放开医疗行业行政监管之手

2021-06-14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19 天涯医药网

核心提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许小年 乍听到医疗的市场化改革过了头的说法,不免诧异。将老百姓的看病难归咎于市场,提出重回政府主导的道路,更是令人费解。事实上,我国近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成就早已证明:市场配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许小年

乍听到'医疗的市场化改革过了头'的说法,不免诧异。将老百姓的看病难归咎于市场,提出重回政府主导的道路,更是令人费解。事实上,我国近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成就早已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比政府主导。因此,在当前医改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政府或许只有放开行政之手,还市场自由才能解救医疗行业。

'外部效应'界定行政干预范围

食品与医疗均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从数量上看,食品的重要性远大于医疗。2006年食品占城镇家庭开支的36%,药品及医疗服务只占7%。医疗和食品都有很强的需求刚性,价格高也罢低也罢,饭总是要吃的,有了病也总得看。需求刚性决定了消费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鲜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供应商的'敲诈'。食品和医疗对产品、服务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相当高,都是人命关天,马虎不得。柴米油盐的供给可以并且已经市场化了,为什么医疗仍要靠政府?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政府和市场的分界由产品与行业的经济性质决定,仅在自然垄断、公共品、'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少数市场失效的地方,才有政府干预的空间。食品和所有这些市场失效都不搭界,因此政府基本不管,而医疗必须至少符合这些条件中的一个,政府才有可能比市场更有效。至于常用的'公益性'一词,因无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不能作为政府介入的理由,更不能用这个含义不清的说法证明政府比市场有效。

显而易见,医疗不存在自然垄断的问题。医疗也不是公共品。公共品的特征是非排除性(Non-exclusive-ness),即由于法律的、技术的或经济的原因,无法将未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城市里的街道是公共品,因为市政当局不能禁止没交养路费的市民在街上行走。医疗则不同,除了重大事故和急诊,医院完全可以拒绝给未付款的患者看病,尽管这样做或许是不道德的。

医疗和食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外部效应',医疗的社会收益可以大于个人收益。治愈一个非典病人,患者的个人收益是避免了痛苦和病假导致的工资损失,而社会的收益不仅包括了患者的个人收益,并且还因他的康复减少了传染源,防止了疾病在社会上的大面积扩散。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医院的收入只反映了个人收益,医院的收入偏低,医院仅有治疗而无防止传染的财力,仅有治疗而无防止传染的积极性,医疗防治的供给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这时需要政府介入。

必须强调的是,需要政府干预绝不意味着政府主导。在论证了政府干预必要性的同时,'外部效应'也严格界定了政府干预的范围。一般的头痛脑热、外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都没有什么'外部效应',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药品和服务,无需政府插手。

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效

同时,造成市场失效的最后一个因素是信息不对称,药品生产企业比消费者更了解药物的效力和成本,医生比病人更清楚手术的实际费用。而信息不对称会被供应商利用以抬高价格,高价令市场萎缩,例如病人宁可寻找偏方或求神拜佛,也不去医院看病,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失效了。

在这里特别需要区分信息不对称和价格管制下的医疗费用上升,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政府规定的药费和医疗费率有可能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然而经济规律是管不住的,它一定会顽强地表现自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绕过或突破价格管制。常为人们所诟病的医生拿红包现象,如同计划经济年代广泛存在的黑市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市场对于价格和工资管制的否定。这样的费用增加和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虚高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与大夫的医德也没有多大关系。

信息不对称为政府干预留出了空间,同时也将政府的职能限制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领域中。对于常用和常见药,消费者已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政府若进行干预,除了打乱市场的正常运行,难有其他作用。

即便对于新药,政府干预也并非天然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政府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新药可以由政府机构主持验证,也可以交给信誉卓著的民间协会或者医院,经临床试用后,再向社会推荐。到底是民间的市场化方案还是政府干预,要看谁的信息成本更小,不存在市场失效时政府就必然有效的定律。民间机构的优势在于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对新药的了解一般要超过非专业的政府公务员,能够更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另外,民间机构必须面对市场竞争,而政府就没有这个压力。市场的惩罚迫使民间机构认真负责地进行新药的测试,任何有意或无意的误导公众都有可能给它们造成无法弥补的商业损失。

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有理由进行干预,'主导'也不是惟一的方式。既然市场失效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立法机构可以规定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由政府监督执行,就像食品出厂必须标明成分和有效期一样,或者像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年报制度一样。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就要自己管医院、管大夫、管工资、管价格,其逻辑等同于政府自己经营食品厂,或者政府自己经营上市公司。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丝毫不亚于医疗行业,既然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被证明是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有效措施,为什么医疗就一定要政府主导呢?

医改需分清经济、社会双属性

虽然解除管制后,短期内价格可能会上升,但正是高价所带来的利润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医疗行业,结果是供给增加,价格回落。我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市场消除短缺的神奇力量,如1980年代后期,国家解除了对主要生产资料的计划管制,市场上一度出现钢材、水泥等产品的短缺,价格上涨。当时我们并没有因为企业买钢难的问题重回政府主导的老路,而是坚持改革,坚持市场导向,很快就实现了主要生产资料的供需平衡。

但不可否认,在废除了完全由政府统筹的医疗体制后,低收入阶层的确碰到了看病买药的困难,正像废除了政府分配公房的制度后,房价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一样。实际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提供这些市场无法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廉租房或者像香港那样的政府公屋,以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义务教育。

必须强调的是,市场无法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并不意味着市场失效。市场的作用是配置资源,其效率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中;而基本社会保障的实质是收入的再分配,属于社会目标的范畴。医疗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在于它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于增加医疗供给和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医疗服务双重任务的交织。这两类任务密切相关,却又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经济问题以市场化解决方案为主,而社会责任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市场能够有效地增加医疗的社会总供给,但不能由此延伸为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也交给市场。同理,基本的医疗服务靠政府,但不能由此得出政府主导整个医疗行业的结论。

为了推进医疗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既无严格经济学理论的论证,又无事实与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案,不仅有失学者的严谨,而且有可能伤害对于学者来说是最为宝贵的独立性。方案若成为部门利益的载体,而不是公众利益的保障,方案就失去了意义,相信无论公众或政府,都不愿看到这样的改革设计。

标签:
阅读上文 >> 卫计委:2020年前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系统
阅读下文 >> 医改紧迫问题:界定'基本服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wuhanty.com/yibao/show-278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天涯医药网

友情链接